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

香港樓價為何沒法回落

自去年下半年開始,政府已經推出過不少措施,試圖把相對高企的本港樓價壓下來。先是調校地產商的銷售手法,防止發展商造市;繼而徵收額外印花稅,令炒家失去入市的興趣;再進一步打破勾地表的限制,主動增加土地供應;跟著又要求銀行收緊按揭,令買家不容易入市,以降低市場上的需求;最近更放消息,暗示政府會重建居屋,降低私人市場的需求。措施可謂層出不窮,可是成效卻並不明顯。


上月標準普爾降低美國的主權評級之後,全球金融市場卻受到一定的衝擊,股價下跌將近兩成。很多香港人都以為樓價亦會借勢一起調整。誰知道樓市只是在交投量方面,有所回落,價格未見太大的變化。


讀者如果只是看報紙,無疑會看到很多劈價蝕讓的報道,但若果出來市場上巡視一下,就知道真正減價的盤不多。所謂大幅劈價,低價成交,只是傳媒作選擇性報道的結果吧了。如果看統計數字,中原城市領先指數,只不過從高位下調了1.3%吧了,下跌的阻力非常大。傳媒上的報道,反映的只是編採人員的主觀意願吧了。


據前綫的地產代理反映,現時樓市交投減少的主要原因,是買賣雙方對後市的看法相當的分歧。買家期望樓價能有較大幅度的調整,希望賣方減價10%以上,他們才會考慮;但賣方卻認為,要減這麼多就賣不過,寧願繼續持有;雙方因而僵持不下。


賣方惜售的原因,是要樓好過要錢,把樓賣掉,換來的只是注定要與美元一起貶值的港元,而且存港元入銀行的利息十分低,遠不及收租的回報高。如果賣方是打算換樓的,他在賣樓之前,一定會先看看收回的錢是否真的可供他換樓。如果別的業主都不肯減價,他先減就會吃虧。


因此,除了那些等錢用的業主外,市場上真正肯劈價的人實在不多。要賣方的取態出現重大的轉變,先要客觀的經濟環境出現改變。


這些環境包括:(i)利息的趨勢開始上升,令持有物業的成本上升,租金回報的吸引力下降,這樣才能吸引業主棄樓要錢。(ii)經濟增長明顯加快,實體經濟值得投資,並有可觀的回報;屆時,資金就會從樓市回流實體經濟。(iii)出現通貨收縮,市場上資金短缺,急錢用的人很多,大家都非減價賣樓不可。


然而,以上的情況都不似會很快出現。(i)伯南克已清楚表明,兩年內都不會加息,香港很難不跟著美國走。(ii)歐美經濟停滯不前,實體經濟產能過剩,資金根本沒有出路,否則怎會流去沒有息收,還要交倉租的金市。(iii)本來金融海嘯源自借貸過度,在去槓桿化的過程中會出現通縮。但全球政府都決心不讓通縮出現,所以大搞QE,即猛印鈔票。我相信世界最終會出現通縮,但在通縮出現之前,會先出現一次惡性通脹。現在應是先防通脹,而不是提前去防通縮。在這種大環境下,要業主割價拋售,似乎並不實際。

(轉載自201196am730C觀點)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