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8月21日星期二

罷買日貨難 反日勿忘理智


【經濟日報專訊】內地抵制日貨聲音愈來愈響。不過,現今商品全球化生產,要避開日貨可能嗎?如iPhone雖不是日本貨,但不少零件來自日本,用還是不用?要表達情緒無可厚非,但從整體經濟出發,最終也可能只是「殺敵一萬,自損八千」。不理智的愛,有用嗎?
釣魚台風波觸發內地多個城市示威遊行,呼籲抵制日貨的聲音亦蠭起,不止砸壞日本汽車,日本餐廳也被破壞,可見反日貨情緒高漲。《華爾街日報》中文版網站的網上投票,詢問網民會否抵制日貨,截止昨晚9時約有6,500人投票,有62%表示會抵制。
不過,抵制日貨,在現今的經濟體系之下,是否確實可行呢?
日貨界綫模糊 抵制損人傷己
˙何謂日貨?
日本品牌的市場地位,比早年輝煌年代滑落,很多類型的產品優勢已失,被其他國家貨品取代,而且,在現今全球化時代,世界是平的,「日貨」的定義已變得模糊,不再單純只看日本品牌,即使其他國家品牌的產品也少不免有來自日本的零件,例如:
˙iPhone和iPad:《華爾街日報》指出,iPhone的日本零件,佔其總生產成本的34%。另外,iPad的部分記憶體等核心組件,也有來自日本供應商。
手上的產品,零件來自五湖四海,消費者根本無從分清是否「日貨」,另一方面,掛有日本公司品牌的產品,也可以是中國製造或使用中國零件。
˙甚受港人歡迎的日本優閒衣服品牌UNIQLO,其90%商品在中國生產;
˙日產汽車Nissan,其位於日本九州的工廠現時使用進口零件的比例為28%,明年擬增至40%,大部分零件便是來自中國及韓國。
中國群眾一邊罷買日貨,另一邊也可能間接砸掉中國工人的飯碗。
抵制外國貨品而又算得上有點成效的例子不多,較著名的可能要數到100年前。印度聖雄甘地在1903年發起罷買英國紡織品運動,印度人民使用家裏的衣車自己造衣服,又燒掉英國的成衣,英國紡織品當時在印度的銷量大跌,被視為印度成功爭取獨立的因素之一。但當時的商品生產綫簡單,只會在單一個國家生產和加工,和現代「集各國之大成」有天淵之別,當時的罷買對被杯葛國家的經濟亦可有較大影響。
年代較近,則要數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,在德國便引起罷買美貨的浪潮,部分國民及商家發起抵制可口可樂、萬寶路,甚至美國運通信用卡,但並未獲民眾普遍支持。
˙罷買=兩國雙輸
各國經濟現時互相依賴,罷買是雙刃劍,傷人終傷己。經濟學家關焯照直指貿易交流是雙向,中國人抵制日貨,日本人也可抵制中國貨,結果是雙輸。
中日兩國在2011年的貿易總額達3,429億美元,中國對日本出口為1,483億美元,進口則為1,945億美元。雙方貿易往來如果暫停,日本當然有損失,但對中國經濟的傷害也不容忽視。
日本和南韓在獨島有主權爭議,但韓國卻不見有強烈抵制日貨浪潮。關焯照表示,這因兩國也了解罷買代表着出口減少,對經濟不利。而且,現時世界各國的貿易量比以前是幾何級數上升,當中的利益更大,遂不會輕言罷買。
情緒倘激化 易演變暴力抗爭
罷買是情緒的宣洩,但這種情緒容易被激化,最危險是若演變為非理性及暴力抗爭,便會對社會造成很大動盪。
事實上,在近日的反日示威中,示威者不但情緒激動地喊抵制日貨的口號,更凡和日本有關的也被視作「原罪」,日本製造的汽車及日本料理店亦受牽連,成為衝擊對象。遭到破壞的餐廳老闆無奈表示:「愛國有多種方式,今天的事件如同暴亂。」
喊抵制日貨是源於愛國情緒,感情上可理解,但從上述理性角度看,這方法效果成疑,也不等如有利國家,愛國人士宜三思!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